臺灣小琉球一名游客在海岸邊游玩時,忽然看到一個被海浪沖上來的藍色帶刺生物。
這種生物體型嬌小、十分玲瓏可愛,藍色的刺就像是天使的翅膀,傲嬌的擺動著細小的尾巴,簡直就是海里的藍精靈啊!
這就是叫做“大西洋海神”的海蛞蝓,俗稱海燕,或者藍龍,常伴著潮流和僧帽水母、錢幣水母一起出現,體態(tài)優(yōu)雅、顏色鮮艷,外型美得像是來自星星的禮物。
越是美麗的東西越是有毒。生物們進化出五彩斑斕的色彩,就是為了警示捕食者。
專家指出,因為這種海蛞蝓是以水螅、水母等為主食,身體累積了水母的毒素,作為自己的武器,因此觀察它的時候千萬不要徒手觸摸,吃貨們也要注意,不要去吃它。
據悉,“大西洋海神”在1777年首度被歐洲學者發(fā)現,會將這種海蛞蝓叫做“海神”,是因為它的外型就像是希臘神話中的海神Gaucus一般——希臘神話中,“海神”因為吃了神奇的草而得到永生,但雙手卻長了魚鰭、雙腿成了尾巴。
在臺灣小琉球發(fā)現了一向只在泛熱帶地區(qū)如墨西哥灣、澳洲沿岸可見的“大西洋海神”海蛞蝓,這也是在亞洲首次發(fā)現,深具研究價值;研究團隊也推測,這可能和全球變暖有關,因海水溫度上升,讓海蛞蝓的族群向北擴散,而小琉球有很多僧帽水母,恰好為其提供了食物。
海蛞蝓與僧帽水母
“大西洋海神”海蛞蝓僅僅只有幾厘米長,它的貝殼已經退化為內殼。背面有透明的薄薄的殼皮,殼皮一般呈白色,有珍珠光澤,我們看見它身上那塊藍色的不是背部,而是腹部,腹部不經常被陽光照,所以也有白色的。
它生活在淺海泥灘上,喜歡海流緩慢,風浪不大的生活環(huán)境,依靠兩側葉片和軀體伸縮,可短距離移動刮食長在灘涂上的底棲硅藻,有時也會吃水母。
它的食欲與環(huán)境的水溫有直接關系,當水溫在16~21℃的時候大吃特吃;當水溫低于13℃或高于24℃時,則停止進食。
遇到風大流急的不利條件時,則匍匐在底部的海藻或礁石之間,以躲避災難,有時實在無處隱藏時,就縮成一團,暫時隨波逐流。
它沒有性別,雌雄同體,雌雄兩個生殖孔間有卵精溝相連,可以自己交配,大多數在秋天交配,繁殖能力強。
雖然它很美麗,但并不適宜人工養(yǎng)殖,跟海水魚一樣,它對水的硬度和酸堿度十分苛刻,且水里不可以出現氯、亞硝酸鹽和硝酸鹽,不然很容易死去,想要收其做寵物的人還是欣賞欣賞圖片就好。如果還想近距離觀察,就深入海底吧~
和“海神”一起,讓我們共同守護這片美麗的海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