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一定不知道紐約曾是著名的生蠔產(chǎn)地,紐約的歷史和生蠔息息相關(guān)。說出來大家肯定覺得奇怪,紐約和生蠔能有神馬關(guān)系?其實關(guān)系大著呢,為此文化歷史學(xué)家Mark Kurlansky還專門寫了一本書《The Big Oyster》討論生蠔在紐約歷史上扮演的重要地位。
自從荷蘭人四百多年前初次登陸曼哈頓,從印地安人手里接過來第一個生蠔開始,一批又一批的歐洲殖民移民定居者,就吃上了紐約生蠔。
當然,歐洲人吃生蠔,歷史悠久。古羅馬、英國、法國等地,早已吃了幾百幾千年??脊艑W(xué)家早就于歐洲岸邊發(fā)現(xiàn)了前人遺留下來的一個個“蠔殼堆”,有的足有三層樓高。
可惜的是,盡管今天歐洲沿海各地仍有上好的蠔,大部分的蠔床早因幾個世紀以來的挖撈、人口增長、污染以及新養(yǎng)殖法在歐洲尚未成熟等原因而日漸消失。
到了十八世紀,尤其在十九世紀,紐約蠔產(chǎn)量不但高居世界第一,而且外銷歐洲。20世紀,紐約人吃生蠔簡直瘋狂了,外地人想到紐約的時候,首先想到是紐約生蠔。
記得有篇報道說——大概指的是十九世紀末,紐約人平均每天每人吃600多個生蠔,英國人100出頭;而講究吃的法國人,每人每年平均只吃了可憐的二十幾個。
老紐約居民如此之狂吃生蠔,有其客觀原因。紐約有幾個大島,1000多個小島,幾條大的河流在此匯合,到處都是蠔、蛤等海鮮。拿蠔床來說,比起老歐洲,紐約是處女地。遠在荷蘭殖民時期,紐約海灣中一個小島,即十九世紀歐洲移民登上新大陸之前第一關(guān),位于自由神像之旁的“艾利斯島”,當初即因其豐富蠔產(chǎn),直接就叫做“蠔島”。
那個時期,有的蠔尺寸可以大到一英尺(約0.3米)。難怪有位英國游客就曾開玩笑說:“吃這么大的紐約生蠔,有點像是吃嬰兒?!?o:p>
因為紐約蠔產(chǎn)豐富,其價格也就很便宜了。你只需要看幾張老紐約照片,你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曼哈頓下城,當時的市中心,到處都是蠔吧、蠔攤、蠔車。木牌上標明“生蠔一分”或“六分吃到飽”。即使考慮到19世紀廉價勞工每年只賺500美元左右,吃生蠔也不能算珍貴。換句話說,一兩百年以來,生蠔是老紐約最平民化的吃食。
還有一個小趣聞,如果選擇吃到飽的客人吃太多,老板會悄悄地將不那么新鮮的生蠔端上去,讓人拉上幾天肚子,這樣這位客人就不會再來了。
當然,燒烤只是其中一種吃法。你還可以煮,煎,腌,炸,熏,燉,蒸……上個世紀,紐約一位名廚寫了一本蠔譜,竟然長達150幾頁紙。
這還不說,素食主義者也可以吃,至少理論上如此,因為生蠔沒有中樞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,不會感受疼痛;比較接近植物而非動物。
這還不說,減肥的人更可以吃,蠔的熱量非常之低,吃100個也不會發(fā)胖。不過,你瘋狂吃,天天吃,也不能存在任何幻想——食用生蠔不見得滋陰補陽,更永遠看不到一粒珍珠(產(chǎn)珠的蠔不能吃)。
還記得上一篇,我們聊過各個地方的特色生蠔,生吃也很美味,不過可不要貪杯~據(jù)說生蠔和白葡萄酒更配~
這樣的貝殼屋,是多少人的夢想?。?/p>
在墨西哥坎昆,有一座別致的貝殼小屋佇立在坎昆女人島的懸崖邊上,這座小屋不僅僅外形以貝殼為原型,就連內(nèi)部也按照類似貝殼的螺旋結(jié)構(gòu)設(shè)計。整幢建筑造型別致,構(gòu)思精巧,從外形到內(nèi)飾處處充滿了海洋元素,和諧地佇立在碧海藍天之間,讓人神往。
查看更多這樣的貝殼屋,是多少人的夢想???
在墨西哥坎昆,有一座別致的貝殼小屋佇立在坎昆女人島的懸崖邊上,這座小屋不僅僅外形以貝殼為原型,就連內(nèi)部也按照類似貝殼的螺旋結(jié)構(gòu)設(shè)計。整幢建筑造型別致,構(gòu)思精巧,從外形到內(nèi)飾處處充滿了海洋元素,和諧地佇立在碧海藍天之間,讓人神往。
查看更多《貝殼有畫說》繽紛開課,在華強北領(lǐng)略海與貝的絢爛多姿
冷風(fēng)蕭瑟的冬日,不必去見大海,也能感受海的浪漫。2024年11月23日,在華強北博物館舉辦的《貝殼有畫說》體驗課堂就帶領(lǐng)現(xiàn)場觀眾領(lǐng)略了海洋與貝殼的絢爛多姿。
2024中國海洋經(jīng)濟博覽會開幕在即,誠邀您共享藍色經(jīng)濟
2024中國海洋經(jīng)濟博覽會(以下簡稱“海博會”)將于10月31日-11月2日在深圳福田會展中心(主會場)和深圳機場游艇碼頭(分會場)煥新呈現(xià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