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島臺灣是世界上少有的熱帶“高山之島”,除西岸一帶為平原外,其余占全島2/3的地區(qū)都是高山峻嶺。其中有名的是阿里山,為臺灣秀麗俊美風光之象征。
有這么一首歌,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:“高山青,澗水藍。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,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誒?!?
阿里山的原住民以鄒族為主,歌里的“姑娘和少年”指的就是鄒族原住民。
鄒族按照語言和風俗的不同分為阿里山鄒亞族、卡那布亞族和拉阿魯哇族。
鄒族人生活比較簡樸,其生產(chǎn)方式以山地耕作為基本,兼以狩獵、捕魚及飼養(yǎng)家畜為輔。
雖說生活比較艱苦,但鄒族人非常重視祭典且人人能歌善舞。鄒族重要祭典有小米祭(即豐年祭)、戰(zhàn)祭(又稱凱旋祭)、粟收獲祭、年終大祭、成年禮等
阿里山鄒亞族戰(zhàn)祭現(xiàn)場
拉阿魯哇族很重要的祭儀是“miatungusu(貝神祭)”。
相傳拉阿魯哇族族人原居在東方的hlasunga,與小矮人(kavurua)共同生活;小矮人視“圣貝(takiaru)”為珍寶,每年舉行大祭以求境內(nèi)平安、農(nóng)獵豐收、族人興盛。小矮人與拉阿魯哇族人相處非常的愉快。一次,拉阿魯哇族的祖先要離開這里,小矮人很難過,離別之際就把他們珍貴的圣貝贈送了拉阿魯哇族族人,并囑咐要把圣貝當成自己的神來祭拜,族人亦如小矮人般舉行“圣貝祭(miatungusu)”,圣貝成為拉阿魯哇族的神,也是他們的圖騰表征。
貝神祭中拉阿魯哇族的公主與族長拋撒貝殼將祝福帶給族人
貝神祭是農(nóng)作物豐收后二年或三年間舉行一次的大祭,通常在在元月1日至15之間舉行。該祭典固定由世襲、擁有主祭家世背景的人主持,也可由家人代行。
祭儀包括迎神、開甕、唱初祭歌、灌祭、嘗肉、分喝禮酒、唱歌跳舞、驅(qū)趕惡靈、圣貝薦酒、唱數(shù)人數(shù)歌、分享食物等。
依據(jù)《番族慣習調(diào)查報告書》所記載及耆老口述,主祭家中藏有直徑大約五公分的白褐、黑和粉紅三種貝殼。各社所藏數(shù)量不一。
貝神由族長弒血供養(yǎng),將貝神放在甕中封起,再把甕埋在頭目家后面,若在非祭典時期挖出打開甕,會發(fā)現(xiàn)它們不見了,據(jù)說是回到族人開始的居住地東方之山(hlasunga)。而圣貝祭的前半個月,貝神就會自動回到被封起的甕中!
祭儀中很重要的部分是“圣貝薦酒”儀式:主祭將圣貝浸在酒里,察其顏色變化,如果變成紅色則表示太祖酩酊之狀,意味祭典圓滿成功。
貝神共有12個,各有不同神力,像是狩獵神保佑族人狩獵時都能獵到獵物、狀元神保佑族人出人頭地、驅(qū)懶神能使族人遠離懶惰等。
日據(jù)時代,貝神祭中斷舉行,直到1993年才恢復,與傳統(tǒng)祭典內(nèi)容相比已有所改變。
但是,無論怎樣,臺灣原住民文化的強大的生命力,都一直得到傳承。
冷風蕭瑟的冬日,不必去見大海,也能感受海的浪漫。2024年11月23日,在華強北博物館舉辦的《貝殼有畫說》體驗課堂就帶領現(xiàn)場觀眾領略了海洋與貝殼的絢爛多姿。
2024中國海洋經(jīng)濟博覽會開幕在即,誠邀您共享藍色經(jīng)濟
2024中國海洋經(jīng)濟博覽會(以下簡稱“海博會”)將于10月31日-11月2日在深圳福田會展中心(主會場)和深圳機場游艇碼頭(分會場)煥新呈現(xiàn)。